艺术资讯

麦秸画文创助力乡村扶贫

    在一个30平方米左右的房间里,十几个农民正围坐在一个简易的工作台旁,他们忙碌的不是普通的农活,而是每人负责一道流程,制作山东省高唐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、民间工艺品——麦秸画。高唐县三十里铺镇农民艺人李志海就是这里的负责人。

    过去,李志海一直都是自己干,现在他忙不过来了。高唐县文联和当地镇政府为其谋划路子,提出了产业化发展的思路,李志海说干就干。于是政府在孙庄村安排了两间麦秸画工作室,取名“草艺斋”。李志海面向周边农村招收学徒,非但不收学费,还给工钱,让爱好艺术的农民学个手艺,计件付酬。他把制作流程分解成选材、剪段、浸泡、剖开、压平、构图、分解、粘贴、勾线、熨染、组装、装裱12道工序,每道工序就是一个就业岗位。李志海表示:“到目前为止,成功举办了三期培训,每期招收12名学员。有济南、泰安、沧州等不同地区的学员通过媒体了解了麦秸画工作室,慕名来学艺。”

    麦秸画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,选材于天然农作物小麦的秸秆,将这一农业废弃物变废为宝。其制作技艺比较复杂,需要经过蒸、煮、浸、泡、染、粘、贴等十几道工序。麦秸画涉及的题材范围涵盖花鸟虫鱼、亭台楼阁、人物肖像、古今诗词等,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。高唐麦秸画更加突出麦秸的自然色泽,制作工艺更加复杂,分解得更为细致,层次感较强。李志海以雄鹰和公鸡的作品为例介绍:“它们的羽毛都是根据不同的生长特点,一小片一小片粘贴上去,画面栩栩如生,趣味性极强。”

    李志海的祖上从1860年开始研究麦秸画制作工艺,祖孙几代人沿袭传承,一直作为自娱自乐的手艺,鲜有人知。2018年,高唐县文联下乡调查时,发现了这一民间艺术。在当年的全县书画艺术系列活动中,依托麦秸画办起了民间工艺品展。高唐县委宣传部将其推荐到山东省文博会,引起广泛关注。

    今年4月26日,高唐县县长刘奎忠通过抖音直播向网友推荐当地特色农副产品,现场展示李志海的麦秸画。从那时起,订单就来了。经过线上线下直播带货,现在麦秸画出省过海,订单直接排到了2021年。麦秸画的价格适中,容易被人们接受,其精品在3000元至6000元之间,普通的千元左右,小幅作品百元左右。短短两年时间,麦秸画的销售数量已达千余件,销售额将近20万元。来之不易的成绩让大家都看到了希望,原来这田里遍地都是的麦秸居然可以变废为宝,为大家创收。

    孙庄村的董文义身体残疾,59岁的他在家只能干点零活,与老母亲相依为命。因他有手工编织特长,被吸纳到麦秸画创作团队,学会了麦秸画手艺。“这份老手艺,让我看到了脱贫新希望,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啦。”董文义喜滋滋地说。这里像董文义这样的脱贫户共有3人,他们都享受在家上岗的待遇,按小时记工,领取报酬。

    三十里铺镇是国画大师李苦禅、孙大石的故乡,其中孙大石就是孙庄人。浓厚的文化氛围中,孙庄党支部立足优势,创新思路,主打文化兴村战略,建设了禅石文化广场,成立了禅石画院、高唐县民间文艺家协会、孙庄书画协会。为鼓励艺人创作,村里还在禅石画院开辟工艺葫芦、剪纸等工作室,并开设传统民俗手工体验课程。在党支部引领下,孙庄村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,实行了“合作社+农户+协会+公司”的经营模式。合作社、协会、公司按2:6:2的比例进行分红,让村集体和村民的钱袋子都鼓起来了。